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公交“停运”事件后,有没有可能的解决方案?
9月7日,一场在郑州召开的2023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研讨会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家公交企业集团的关注。
他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是,近年来开始出现的公交“停运”事件,有没有可能的解决方案?
第一财经统计发现,近三年来,全国已经先后出现过近20起公交“停运”事件,停运的原因包括缺乏补贴、车损车耗严重、公司亏损等。
现场一位与会的专家也在对全国公交公司调研后表示,公交客流下降、运营收入下滑,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,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发展。
第一财经记者也在梳理历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后发现,2014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781.88亿人次,到2019年已减少至691.76亿人次,每年同比降幅在0.8%~3.6%不等,客运量下滑明显。
对此,一名与会的公交公司负责人解释说,公交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,其成本构成中,人工成本占大头,接近50%。在人工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,这个成本很难被节约。至于剩余的50%,则是能耗、保险修理以及偿债等费用,在智能化的背景下,这些成本不仅难以大幅度下降,甚至还要不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。但是,作为公交企业,很多公交公司的票价,十多年来大多都是1元、2元、3元,没有发生大的变化,即便如此,客运量仍不断下降,从而导致运营收入难以实现增长。另外,地方财政收入也发生了变化,对于公交领域的支持力度也在发生偏移。
公交公司的运营困局该如何破解?
现场的一种声音是,加快新能源公交对传统燃油公交的替代,以降低运营成本。
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坡以同样为10米长的公交客车同时运营10年为例说,一辆纯电的新能源公交,平均到每年的总成本为22.8万元,而一辆燃油公交车,平均到每年的总成本则为30万元。
作为新能源客车销量最大的品牌之一,宇通客车也在现场发布数据称,2012年至今,新能源公交车的市场渗透率已从当初的10.8%提升至98.8%。
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、城市中心智能交通室主任刘向龙则在对国内公交公司调研后发现,一些公司为了提高“造血”能力,有的选择了丰富线路的产品体系,扩大专线的占比,譬如,通过开辟公交进企业、进医院、进社区、进各种旅游景点等市场化合作,一方面提高市场指导价,另一方面,又拓展了更多客源。
还有一些公交公司,譬如在深圳、杭州、成都等地,则通过对公交场站的综合开发,将其改造成为立体停车楼、商业综合体等,一方面,发挥出了社会性功能,另一方面,又增加了商业运营收入。
台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“台州公交”)与临沂市公共交通集团(下称“临沂公交”)的负责人,则现场分享了他们是如何通过求新求变、模式创新,打通降本增效的新探索。
台州公交副总经理韩克华介绍说,他们通过线网规划迎合市民出行需求,打造响应式公交获取年轻客群,变“流量”为“留量”,以跳出传统公交的运营思维,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为主业,场站综合开发、商贸服务、文化旅游为配套的发展新方式。
其中,仅台州公交推出的针对学生群体的“同学号”校车线路,一个座位每天就能获得23元的收入,而且,他们还以校车为依托,不断开拓研学、亲子游等衍生业务,将一辆车的年收入提高到了27万元,相当于一辆公交运营数据的好几倍,既受家长、学校欢迎,又提高了自身营收。
此外,台州公交甚至还跳出公交,建设了国内领先的“轻量级社区型”公交TOD示范项目,即在确保原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功能用途的前提下,通过嫁接未来社区理念、凸显社区功能打造出的占地仅18亩的集公交中心、社区商业、精致住宅等为一体的城市“邻里中心”,为普通城市以传统公交为依托开发TOD提供了很好的思路。
临沂公交副总经理黄宝鑫也在会上分享说,在深入了解市民诉求后,临沂公交逐步扩大线网覆盖,缩短班次间隔,并陆续开通了夜巴士、双层巴士、社区巴士、助学巴士、健康巴士、响应式停靠等多种特色公交,让公交的烟火气再次点燃城市热情,不仅提升了公交服务水平和智能化运营管理水平,也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,既助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,也赢得了居民好评。
现场一些公交公司负责人则表示,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,自己并没有“坐以待毙”,而是选择了求新求变,寻求新的价值链路。
公交公交公司 相关新闻加载中